大家外出旅游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居住酒店的星级,我们平常耳熟能详的四星级、五星级甚至七星级都是怎么回事呢?有没有感觉如今大家对星级的关注越来越少呢?以这两个问题为引,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个广为人知却又颇显神秘的酒店星级标准。
星级标准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酒店划分为不同的等级,通常划分为从一星到五星,酒店档次越来越高。既然只有一到五星,那为什么有所谓七星级酒店?所谓七星级酒店并不是公认标准,只是因为某些新建超级奢华酒店在各方面显著优于传统的五星级酒店,所以才出现所谓7星级称号,更多体现出宣传过程中的夸张性。当今耳熟能详的7星级酒店是迪拜的阿拉伯塔酒店(又称帆船酒店)。


在帆船酒店之后,坐落于阿布扎比的阿布扎比皇宫酒店则以更壕的风格夺得了8星级酒店的称号。当然,7星级和8星级不过是超出各类评价标准的公认称号,并不能算作正式的酒店星级评价标准。因此,让我们一探覆盖多数酒店的星级评价标准体系。
星级标准历史及我国标准详解
对酒店进行分级的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在上世纪80年代,世界旅游组织(UNWTO)曾做过统一各个国家饭店分级的努力,但是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协调难度非常大,于1988年停止了统一各国饭店分级体系的工作。[1] 国际上的努力归于失败后,各国在各自国情的基础上开展了自己的探索。例如,英国旅游局从上世纪90年代推广“皇冠制”,以皇冠数量代替星级进行酒店分级,英国的汽车协会则制定了星级评价体系;美国则有以美国汽车协会推出的“钻石制”,还有《福布斯旅游指南》推出的五星级评价体系。
由此观之,对酒店进行评级的体系非常多,而且多以行业协会、政府主管部门如旅游局等主体制定,各国之间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很难确立一个通行全球的统一标准。那为何星级标准还是我们判断酒店档次的共识呢?因为多数国家都以星级标准作为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共通性。我国官方推出的评价体系也是星级体系,最早于1993年,当时的国家旅游局发布了《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历经1997年、2003年和2010年三次修改,最终确定为现行的GB/T 14308-2010标准——《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2] 作为国内现行最权威的标准,让我们粗略了解一下该划分体系,形成一个大致的认知。

该标准对旅游饭店定义为以间(套)夜为单位出租客房,以住宿服务为主,并提供商务、会议、休闲、度假等相应服务的住宿设施,按不同习惯可能也被称为宾馆、酒店、旅馆、旅社、宾舍、度假村、俱乐部、大厦、中心等。
其中将旅游饭店的星级分为五个级别,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含白金五星级)。用星的数量和颜色来表示旅游饭店的星级,星级越高,饭店的等级越高。
该标准作为推荐性标准,是各个酒店自愿申报的,其中5.9款规定“饭店开业一年后可申请评定星级;经相应星级评定机构评定后,星级标志的使用有效期为三年,三年期满后应进行重新评定。”即酒店星级是三年一评,且会有升星、摘星等动态变化,反映酒店的档次变化。具体评价标准包括必备项目检查(含一般要求、设施、服务方面)、设施设备(含地理位置等、共用系统、前厅、客房、餐饮、安全设施、员工设施和特色类别八个方面的评价)、运营质量标准(涉及管理、员工素质、服务、卫生等方面)这三个方面。具体的得分率等情况不做过多介绍,笔者从必备项目检查表中摘选整理了一些代表性指标,以期为大家留下星级标准的初步印象。
从表中可以看出星级越高,设施越完备、服务越到位。大家在外出住店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参照该表看看酒店有没有未做到位的地方。总结并参考业内意见,大致得出如下结论:五星级酒店为豪华酒店,设施设备现代化程度极高,服务管理水平优异;四星级酒店标准豪华级酒店,设施设备完善,服务管理精良;三星级酒店为中档酒店,设施齐全,性价比较高,能满足大部分旅游者的住宿需求;二星级酒店是中低档酒店,提供有限服务,价位合理;一星级酒店为低档酒店,设施与服务能满足最基本的住宿要求。
星级标准不再吃香?脱星现象探究
接下来回答开头所述第二个问题:“有没有感觉如今大家对星级的关注越来越少呢?”
近年来,大家对星级酒店的感知度、关注度在逐步下降,其实是因为星级评价标准的存在感逐渐变弱,越来越多的酒店不再追逐星级评价,甚至在2014年起出现了许多酒店主动“脱星”的现象。
笔者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调查报告中摘取最近年份的星级酒店数量数据以供参考。

从图中明显看出,自2010年以来(2010版评价标准国标公布),全国星级酒店的数量呈现线性下降趋势,星级酒店总量、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酒店数量在2010年均为最大值,自之后逐步大致呈下降趋势,说明自2010年后中、低档酒店的评星热情就已经下降,评星的吸引力越来越弱。另一方面,四星级、五星级酒店数量自2010年起逐渐增加,到2019年达到最大值,经历2020年疫情之后显著下降,说明疫情对高端酒店的冲击非常大。
星级酒店的数量12年间数量锐减至约仅剩半数,反映出酒店不再热衷于星级评价体系。而根据中国饭店协会的《2021年中国酒店业发展报告》,全国酒店业设施27.9万家,评星酒店约仅占全国酒店总数的2.4%,说明星级酒店只是酒店行业的冰山一角。因此,对星级酒店的感知度下降是可以通过数据印证的。
然而,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酒店不评或者不续评星级了呢?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以及业内人士文章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
1.星级标准规定过于繁琐,加重酒店投资、运营成本
星级标准对设施设备及服务项目的硬性规定,对我国酒店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自主创新改善经营的制约作用也逐步显现并不断放大。许多条款或过于全面繁琐,或必要性逐步降低甚至毫无必要,或已不适应当前酒店业升级增效的需要,成为压在酒店头上的沉重负担。[3]
例如,标准中对五星级酒店要求70%客房的面积(不含卫生间和门廊)不小于20平方米。酒店产权网创始人Galen Moore表示,星级评定标准中对客房面积的要求,在成本越来越高的一线城市中,会让酒店的经营成本越来越高。“其实在香港,酒店房间的面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据国策智库分析,一个高星级酒店的投资回收期为15年,投资回报率仅为7.2%,如果再通过自有资本投资营运,其成本压力将会非常大。“还有对于一、二星酒店的评定应该终止,目前这两个星级的酒店寥寥无几,评定几乎成为摆设。”Galen Moore补充道。[4]
甚至部分五星级酒店为了维持该标准,需要花费高昂的成本去维护设施设备。金陵饭店提出过类似问题。在金陵饭店2016年半年报中,金陵饭店表示自身酒店餐饮、会议业务继续承压,而酒店物资、人工、运营、能源等要素成本费用仍呈上升态势,加之诸多经济环境、竞争等因素,给酒店业务和酒类贸易经营带来压力。
2.大型酒店集团自创标准
因为标准评价的繁琐与不合理,加之不能体现品牌特色,许多酒店都选择主动放弃评定官方星级标准的机会,特别是各类知名酒店集团,它们选择自创评级体系,划分旗下品牌的等级,创立覆盖面广、相对完善的品牌矩阵。笔者以一个国际酒店品牌和国内酒店品牌为例,介绍其各自的划分标准。

从万豪的品牌矩阵可以看出,奢华级有艾迪逊(EDITION)、丽思卡尔顿(THE RITZ-CARLTON)、豪华精选(THE LUXURY COLLECTION)、瑞吉(ST REGIS)、W(W HOTELS)、JW万豪(JW MARRIOTT),高级有万豪(MARRIOTT)、喜来登(SHERATON)、万豪度假会(MARRIOTT VACATION CLUB)、德尔塔(DELTA)、威斯汀(WESTIN)、万丽(RENAISSANCE)等等。


从锦江酒店集团、首旅如家酒店集团的品牌矩阵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酒店品牌,其中不乏我们经常看见的7天酒店、如家酒店等等经济型酒店品牌。每一个酒店集团对自家品牌的分类都不尽相同,但是我们可以大致看出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等级划分,为旅客提供一定的参考。而各个集团既然可以通过自身的品牌影响力、标准来划分酒店品牌的等级,那么自然不会再以评星级来证明自身实力,而是注重对各个品牌进行特色化、差异化的深耕与发展,以此来吸引目标顾客。
3.网络平台的兴起产生了各类评价体系
网络的技术的运用使得我们预订酒店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主流的预定方式便是使用OTA(Online Travel Agency,在线旅行社)平台(如携程、美团、飞猪等)搜索目的地酒店,根据综合排名、入住评价等等信息综合选定入住酒店。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住宿市场总交易规模约为6700亿元,在线住宿预订市场交易规模为2109.29亿元,在线住宿渗透率约为40.2%,说明通过OTA平台预订酒店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流的预订方式。[5]
OTA平台作为掌握多数流量的在线分销渠道,其对于酒店的分类以及评价将对酒店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促成了各类OTA平台根据自身算法、权重创造出各异的评价体系,也使得酒店为摆脱OTA平台的抽成而搭建自己的直销渠道进而构建起上述自己的等级划分体系。由此,经历OTA平台的入场后,旅客拥有了更多酒店评价的参考标准,星级评价体系作为最早的标准之一则显得更加式微。
DENIZCI GUILLET B等人研究169个香港酒店在11个OTA平台上的信息差异后得出酒店管理在线分销渠道可能具有一定的难度。其还指出互联网的透明度使客户能够在多个旅游网站上比较酒店的评级。如果星级评价不符合他们的逻辑,则星级评价将不再具有为顾客提供参考的价值,并可能侵蚀酒店的长期业务发展。[6] 由此看出,OTA平台的存在极大地缩小了酒店行业的信息差,使得旅客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评价标准,如平台设立的标准、自创标准(顾客评价体系)等获取关键信息。而星级评价标准作为上个世纪信息流通仍不发达背景下起源的标准,对于当今旅客而言参考价值已经大幅下降。
例如,携程预定酒店的页面便会显示自评的星级,其客服如此说明“在酒店详情页酒店名称后面查看星级,显示星星代表通过旅游局评审,挂牌*星;显示黄钻代表按当地非官方的酒店自评,参考该自评,携程对酒店给予钻级划分,仅作为客人预订参考之用。”以黄钻代表自身建立的体系,为旅客提供参考。


结语
介绍完酒店的星级评价标准,解析了我国的官方的星级评价标准——《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进而介绍了该体系感知度下降的原因,粗略展示了“酒店星级评价标准”这一内容。囿于笔者的实践经验与视野广阔程度,本文一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笔者谨希望通过分享的方式使大家学到一点实用知识,日后预订酒店时多一些参考,对旅游酒店业多一些了解。
如果还有机会,或许下一次可以给大家带来更多有趣的分享,例如民宿评价体系、酒店卫生方面负面事件频出的原因等话题。如果大家有兴趣,欢迎在后台互动,期待下次再见!
参考文献:
[1].Venxine. 高端酒店究竟是怎么分级的?[DB/OL].(2021-03-08)[2022-06-15].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176240.
[2].GB/T 14308-2010, 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S].
[3].王大悟, 司马志. 中国旅游饭店星级标准前瞻研究[J/OL]. 旅游科学, 2008(03): 1-6. DOI:10.16323/j.cnki.lykx. 2008.03.013.
[4].肖玮, 郑艺佳. 星级评定标准落后 酒店挂牌与摘星数量逆差大[DB/OL].(2016-12-25)[2022-06-15]. https://www.traveldaily.cn/article/109830.
[5].岑晓天. 2021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市场现状与竞争格局分析 美团占据一半在线住宿市场[DB/OL].(2021-02-08)[2022-06-15].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210208-efed85c1.html.
[6].DENIZCI GUILLET B, LAW R. Analyzing hotel star ratings on third‐party distribution websites[J/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0, 22(6): 797-813. DOI:10.1108/09596111011063098.
| 版权标注 |
供稿 | 叶观宙 图源|网络、叶观宙
排版丨叶观宙
